中小企业四川网

"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转变政府职能 激发市场活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8-19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次数:3839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提出健全政府机构职能体系,推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调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着力实现政府职能深刻转变,把该管的事务管好、管到位,基本形成边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行高效、法治保障的政府机构职能体系。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地在推广减证便民、推进“跨省通办”、实现“最多跑一次”等方面举措不断,努力释放更多改革红利,增强发展动力。当前,各地改革措施成效如何,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又怎样?记者进行了实地采访。

永久封存的69枚公章

实现“最多跑一次”

记者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的市民大厅,迎面的玻璃展柜引人注目。只见展柜里密密麻麻放着69枚公章,外面贴着一张2015年的封条。这永久封存的69枚公章,见证着银川市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的改革历史。

据介绍,为有效解决行政审批中部门林立、权力碎片化问题,2014年,银川市成立审批服务管理局,推行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并先后划转了30个部门的153项审批事项,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原来600余人从事的审批工作现由60余人承担,人员减少80%,效率提高75%。

当前,各地深入推进的“放管服”改革普遍着眼于企业需求和群众关切,力求让企业安心兴业,让群众方便办事,实现事半功倍、一举多得的效果。

在银川的市民大厅记者看到,从税务服务到不动产登记,从社保办理到车驾管业务,都可以在这里办成。银川市审批服务管理局政务服务室工作人员金小百介绍,如今将分散在全市不同地点的30多家单位的987个政务服务和便民服务事项整合到市民大厅,实现了公共服务场所集中、审批服务集中,群众推开一扇门,即可办成一揽子事。

在北京市朝阳区,2018年以来,持续深化“全网通”政务服务模式,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226个事项实现“一网办理”,872个区级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门”办理,1816个各级政务服务事项中819个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

推动“跨省通办”

共享发展红利

“以前在青浦看病,要回嘉善先备案,跑来跑去有些麻烦。现在可以免备案、直接刷卡,非常方便!”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的杨女士告诉记者,她退休后跟女儿一起生活在上海市青浦区,由于患有高血压,每个月要跑好几趟医院。

2020年8月,上海市青浦区、嘉兴市嘉善县、苏州市吴江区三地实现医保一卡通再升级,群众无需备案异地就医即可直接结算。另外,通过“互联网+医保”,长三角地区异地居住、工作以及转诊治疗的参保人将可以共享更多优质的医疗资源。在异地就医信息服务平台和“一网通办”平台的支撑下,信息壁垒得以打通,长三角医保公共服务更加均衡、精准,群众真正享受到了一体化发展带来的民生红利。

随着人员流动增多,“跨省通办”越来越受到欢迎。记者在宁夏看到,“跨省通办”工作开展以来,银川市主动对接全国各大城市、闽宁合作城市等,现已与54个城市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城市间“跨省通办”“朋友圈”。通过在全市设置14个“跨省通办”专窗,由专窗工作人员负责受理企业、群众提交的各类“跨省通办”业务。

据介绍,银川市“跨省通办”窗口按照业务属地办理标准,提供身份核验、原件比对、代收件、代寄送等贴心服务。对于复杂业务,工作人员通过电话或远程视频等沟通机制实时连线业务属地窗口进行沟通。除了窗口“代收代办”,当地还利用“全程网办”模式,实现医保结算、养老、企业开办等158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2021年以来累计办件量近1.2万件。

无证明是常态、要证明是例外

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放管服”改革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之举。

新开一家咖啡店有可能需要取得4张许可证,新开一间药店有时需要办5张许可证……这些需要繁琐审批程序、跑多次都办不完的许可证,一度让企业头疼不已。不过,记者在上海市长宁区发现,这里11个行业的企业已经能享受到“一业一证”改革红利,实现“一证准营”,帮助企业“高效开业”。

长宁区政府工作人员介绍,以开办饭店为例,以前涉及4个部门5项审批备案事项,由各部门分别审批,不可避免出现办证繁、多次跑等问题。

对此,长宁区通过“一业一证”改革,推行线上“一网通办”平台,进行“一业一证专窗”智能引导、一表申请,后台系统材料自动分发,各业务审批部门网上同步收、同步审。对需要现场核查的,各部门进行联合评审。线下行政服务中心“一业一证综窗”一窗受理、统一发证,实现了线上线下协同服务,企业办事“一网通办、一窗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

长宁区政府办公室审改科科长谢健介绍,通过“一业一证”改革,一个行业多个审批事项全部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推动审批管理服务以政府部门供给为中心,转向以市场主体需求为中心,行业准入的成本大幅降低,办事的便利度大大提升。

记者在各地的采访中发现,许多地方把营造更好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企业的获得感越来越强。比如,浙江省嘉兴市在打造“无证明城市”过程中,大力营造“无证明是常态、要证明是例外”的政务服务环境,目前已清理取消调整证明事项共1272项。不仅如此,嘉兴还以承诺替代证明,在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给付等事项中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制,为诚实守信者提供优先办理、容缺受理、加快办理等服务。

一张小餐饮许可引发的争议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以更大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必须直面其中的“难”和“险”,精准分析“痛点”和“难点”,破除利益藩篱,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改革着力向纵深推进。

记者在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采访,发现了这样一个“难题”。2019年5月,莲湖区市场监管局在处理一起违规出借小餐饮经营许可证案件时,需要对行政相对人作出吊销许可证的处罚。然而,对于这个处罚到底应该由谁做出,却一下难倒了当地的行政机关。

原来,莲湖区在推进改革设立审批局时,将区级行政许可事项统一授权由该部门行使,其中就包含原来由区市场监管局负责的小餐饮经营许可事项。市场监管部门认为,按照《陕西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及摊贩管理条例》,应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而审批局则认为在相对集中许可权改革中,他们虽然负责发证,但其只有行政许可权而无行政处罚权,因此无权吊销小餐饮许可。据介绍,过去大家都习惯了“谁审批谁负责”,但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监管部门与发证部门分离的问题,现在,应该如何厘清行政审批服务局与监管职能部门的权责关系?

一张小餐饮许可引发的争议虽是个案,但背后牵涉的行政执法争议却具有普遍性。为防止其他许可吊销执法问题再陷“脱节”,莲湖区将该问题上报到陕西省人大常委会,请求释法。不久,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予以回复,明确了有关县(市、区)集中办理行政审批,并不影响相关行政部门依据法定职责进行监管和处罚,改革难题由此迎刃而解。

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必须要打通各部门各地区的“数据孤岛”,但这也是块改革的“硬骨头”。为此,2020年银川市全面推行“一枚印章管数据”改革。通过对各部门数据进行集成管理,实现数据统一调用和电子材料在线生成,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具体需求,经调用的数据由审批局统一加盖政务数据查验专用电子签章,将共享数据变成了有效的办事材料,全面精减群众办事需要提交的材料。

“此种改革方式,解决了部门共享数据无法转换为有效办事依据、电子材料普及率不高的问题,真正将‘数据跑路’具体落实到可操作层面,全面实现办事‘零材料’,让群众办事像上网购物一样便捷。”银川市审批服务管理局局长井胜说。
 
关键词: 放管服 营商环境

声明:文章系本网编辑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