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宜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平台!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激发创新创业动力的的有效途径

激发创新创业动力的的有效途径

发布日期:2016-01-11   来源:求是网   浏览次数:1057

激发创新创业动力的的有效途径

——成都市的实践探索与启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摆在五大发展理念的第一位,明确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那么,如何更好地激发全国人民创新创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呢?成都市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
       创新创业是一个全球话题。作为GDP已迈过万亿大关的成都,面对国际产业新态势、国内经济新常态,以及创新创业引领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引擎,环顾全球,谋划发展。2015年年初,启动实施了《“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15-2025)》,围绕打造多层次的创业孵化器、引进丰富的创业融资平台等方面,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保驾护航。成都市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创新创业的成效,得到了来自海内外权威机构的肯定。根据中国科协最近发布的评估报告,成都创新创业工作名列全国前茅。2015年5月,清科集团发布报告称,国内创新创业已形成北京、上海、深圳加武汉、成都“3+2”格局;7月,阿里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报告,提出“中国硅谷”将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六大创新创业城市;8月,《财富》杂志将成都列入“2015年中国十大创业城市”;9月,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2015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中成都在全国100个城市中排名第三;11月9日至11日,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在成都召开,来自美国、德国、以色列、法国等30多个国家、数十家全球高校院所、数百家全球创新创业企业等参加了全国首个全球性创新创业交易会,让成都再次得到全球关注。此次交易会,形成了《全球创新创业成都共识》,即:创新创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城市转型的核心动力,是跨越国界的共同语言,是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成都这座西部城市正成为年轻人逐梦的圣地,正因创新创业凝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强动力。11月18日,成都市委常委会召开专题会议,为成都的“十三五”发展提出总目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提高经济发展质效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动力,确保成都“十三五”期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成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奠定决定性基础。我们从成都市激发创新创业的探索与实践中得到以下启示:
    一、创新创业需要以“市场+政府”双驱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创业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需要坚持“市场与政府”双驱动。在“市场+政府”双驱动中,核心是“政府推动、市场行动”,即政府先期必须发挥好主导作用,为创新创业护航。政府推动主要是制定创新创业的顶层规划、资金保障、配套服务等政策措施,从政策和制度上激发各方面活力,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一是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成都市制定了《创新型城市建设2025规划》和《“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15—2025)》,实施企业能力提升工程、产业升级牵引工程、区域创新示范工程、校院地协同创新工程、科技人才发展工程、创新环境优化工程等“六大科技创新工程”,全市创新创业新生态进一步形成,基本构建起覆盖科技人才激励、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创新载体建设、成果转化实施、科技金融结合的政策支撑体系。二是大力实施商事制度改革,激励创新创业活力。成都市工商出台了《成都市进一步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20条意见》,重点在外方主体资格认证、简化申办资料等方面进一步优化了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发展的准入环境。同时,深化企业注册资本改革、年度检验制度改革、先照后证改革、放宽企业名称登记管理限制、放宽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条件、电子执照改革,全程电子化网上登记、建立新的信用约束机制等,激励创新创业新发展。三是实施创新创新行动计划。2015年2月8日,启动实施了“创业天府”行动计划,着力点就是强化企业创业主体地位,加快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降低创业门槛,拓展创业空间,释放创业红利,激发各类创业人才活力,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创新创业氛围。据统计,2015年前三季度,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8万户,同比增长34.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8.6个百分点;新增注册资本总额4836.1亿元,同比增长94.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6.2个百分点。同时,成都高新技术产业也是快速发展。1-9月,全市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37家,新增孵化面积152万平方米,新引进国内外知名孵化机构10余家;全市专利申请量39931件,同比增长29.5%;全市新增科技型企业8353家,创业板上市企业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8家。成都的创新创业环境得到了国内外的肯定,在11月9日至11日的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上,150余家投资机构签订交易项目109项,交易总金额53.2亿元,这充分显示了成都创新创业的良好势态。
    二、创新创业需要以“创新+创业”双发展
       在创新创业战略中,高校是一支重要力量。因此,要高度重视高校的创新创业。成都地区拥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52所普通高校、95所职业培训院校,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高等院校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如何激活大学生这支最年轻的人才队伍,把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主要应在两个方面着力:一方面,要重视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要按照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把创新创业的关注重点落在青年和教育上。首先,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在育人理念上,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在择业观方面,更要鼓励学生勇于冒险,敢于担当,鼓励他们通过从事挑战性工作和创新性事业获得成就感;在课程设置上,要及时引进科学技术进步的最新成果和前沿方法;在课堂教学环节,要在以更高效率传递已有知识信息的同时,运用启发式、研讨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其次,高度重视教学科研实践活动。在大学阶段,要积极支持学生跟随教师参与科研实践,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转而成为积极的知识探索和知识创造。第三,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既是素质教育,又是技能教育。历史上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创业家,都拥有极为深厚的人文艺术修养和实干才能,因此,要建立完善的人文艺术教育和技能教育,重视学生人文艺术素养的积累与重视实干技能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出更多创新创业人才。第四,注重跨学科交融。不同学科的交界处往往最容易提出新问题、形成新思路、找到新办法。第五,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要以项目、活动为引导,课程与实践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创业过程的指导。第六,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理顺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为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提供政策保障,如制定创新创业学分替代制度;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广播、校报、橱窗等,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精神的宣传;建立相关的支撑体系,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如设立创业基金、为学生配备创新创业导师等。另一方面,积极支持高校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探索。创新创业是一个有机整体,创新的目标是促进创业,创业的结果是推动创新。只讲创新不讲创业,是一个没有结果的“开环”,只有创新创业形成相互促进的“闭环”,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如成都市高度重视与高校合作,努力发挥高校创新创业优势,形成创新创业的“闭环”,实现了城市、高校和科研人员的“多赢”。首先,政策支持。成都市2014年年8月,出台了《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覆盖了创新创业全链条的7大类46条政策。对资金奖励、人事流动、金融扶持、平台搭建、大学生创业就业、小微企业扶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资助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出台了《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意见》等文件,提出包括房租免费、税收奖励、创业补贴、贷款贴息在内的一系列扶持措施。为保证制度落到实处,成立了由9个成员单位组成的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部门资源、集成扶持政策、强化推进力量。二是经费资助。成都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近5亿元,用于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为创新项目优势明显、创业发展成效显著的大学生每人给予50万元的资金扶持。创新打造的“8号平台”,坚持每月8号举办资金项目对接活动,已帮助70多个大学生创业项目累计获得了超过1亿元融资。第三,公共技术服务。推动在蓉高校院所资源向大学生开放共享,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领域已形成配套较完善的公共技术平台体系,已认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42家,资产规模超过12亿元。第四,创业导师服务。组建由优秀创业人才、风投专家等构成的400余人导师队伍,“一对一”辅导支持大学生创业,弥补经验不足的“短板”。第五,中介服务。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企业入驻、专利申请等各类中介服务,已开展各类培训500余次。第六,提供见习基地平台服务。依托“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成都高新区、创业园手机游戏基地等,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辅导和实训服务,增强在校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帮助他们赢在“起跑线”。第七,提供创新创业园区。按照产业特色鲜明、配套功能完善的原则,以每个青年(大学生)创业园不少于5000平方米的标准,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了至少1年以上的免租办公用房,给予5-2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以及社保及岗位补贴等优惠政策,解决大学生的燃眉之急,降低其创业成本。截至目前,全市在15个区(市)县建立了28个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区,共有场地31.2万平方米,现有在园项目1131个,累计入园项目2127个。加强人才培养。“成都人才计划”中专设青年项目。同时,实施“创业新星计划”,设立3000万元专项资金,每年遴选100名大学生创业典型,加强重点培养,助其成功发展。
        此外,成都市还在“政府主导建园”基础上,及时引入市场机制,支持高校利用校园及周边楼宇等资源,与地方共建创业苗圃、孵化器、中试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青年创业学院、大学生创业街等,开展信息咨询、经验交流、项目推介、供需对接、创业沙龙等活动,为在校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与电子科技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大力实施“一校一带”计划,共建成都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三、创新创业需要以“平台+服务”双支撑
       创新创业是指基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渠道创新等方面的某一点或几点创新而进行的创业活动。创新创业是基于创新基础上的创业活动,既不同于单纯的创新,也不同于单纯的创业。创新强调的是开拓性与原创性,而创业强调的是通过实际行动获取利益的行为。因此,创新创业要高度重视“平台建设”和“优质服务”双支撑,注重创新创业品牌建设。一是积极开展“创业天府·菁蓉汇”活动。该活动架构“1+3”平台,即通过“主体活动、菁蓉训练营、菁蓉创享会、菁蓉杯海外华人创业大赛”四大载体,让成都成为创客的平台和高地。对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航标,力促万千创业“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每月举办一场“创业天府·菁蓉汇”主体活动,由市政府主办,通过项目路演秀、创业TED说、创业展示等环节,为大学生、青年创业者、创业团队、创业企业等创业主体和企业家、投资人、创业导师、大学校长、政府管理者搭建一个交流对接的活动平台。 “创业天府·菁蓉训练营”则采取线上、线下报名的方式,面向全社会征集创业者(团队)的创业项目,初步筛选后邀请专业化、市场化创业导师和培训机构举办创业训练营,通过创业公开赛、微路演等形式为其中的优秀项目搭建展示平台,对接天使投资,提高其创业效率。“创业天府·菁蓉创享会”则邀请国内外知名投资人、企业家、青年创业成功人士走进高校、区(市)县,面向青年大学生,进行创业主题分享,讲述创业故事。此外,每年举办一次“创业天府·菁蓉杯海外华人创业大赛”,通过举办面向全球华人、辐射全国的大型创新创业大赛,在全球范围内征集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前瞻性、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或项目,为有意在成都创新创业的华人及其团队与投资机构打造一个规模更大、层次更高、效果更佳的优质项目对接平台。对所有参加决赛的项目,凡愿意落户成都的,将获相应政策支持。成都通过打造“菁蓉汇”品牌,使“有钱人的口袋和有智慧人的脑袋”结合在一起,帮助青年创业者激发创业灵感、获得创业资金、解答创业疑惑、交流创业经验,如2015年2月8日,“创业天府·菁蓉汇”第一期活动“口袋家居”创业项目,获得千万元资金支持;5月9日,“菁蓉汇”在西南交大站获得近两亿元的资金支持。活动不仅在本土生根发芽,还走向清华大学、美国硅谷,如今已被全国创业者熟知。在“菁蓉汇”上,市长、校长亲自站台,创业者、投资人、企业家现场对话,实现了“知本”和“资本”的有效对接,今年1--9月,“菁蓉汇”已举办主体活动11场,89个主体活动路演项目达成意向投资金额9.6亿元。“创业天府·菁蓉汇”活动,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创新创业“资本”与“知本”融合对接平台,成为成都新的城市名片。二是建立“成都科学城”。科学城规划面积73平方公里,布局了创新孵化、信息安全、大数据互联网、新兴金融、科技研发等战略性、先导性产业,还特别重视与国内外一流的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先后有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同济大学等洽谈落户;10月底,诺基亚投资20亿元在科学城兴隆湖畔布局全球技术研发中心,建筑面积约50余万平方米,建成后可容纳约500家企业入驻,就业人数超5万人。三是建立创新创业街区。10月21日,成都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正式开街,首批建设载体约2万平方米正式亮相,宣告磨子桥这一传统电脑产业街的新目标:打造中国西部的创新创业新地标。在开街仪式上,中国西部首个中以孵化器宣告成立。以色列驻成都总领事蓝天铭表示:“这不仅为成都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支持,也为以色列的企业探索中国西南地区发展空间提供了机会。”四是建立“创客小镇”。如郫县2015年初,将德源镇打造为“创客小镇”,用已经成型的配套资源发展“创客经济”。截至目前,德源镇已建成24万平方米创业园区,引进了光谷咖啡、成创空间等12个孵化器,签约入驻226家创业团队,聚集创业创新人才4000余名。在加快平台建设的同时,积极为创新创业提供优质服务,构建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的政策服务体系,用互联网技术,采用O2O模式,围绕创业者需求,依托“科创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打造“创业天府”云孵化体系,促进创新要素资源的互联互通与开放共享,截至9月底,“科创通”平台汇聚了10000余家科技企业,445家科技服务机构,1671个服务产品,涵盖了政策措施、检验检测服务、知识产权服务、财税法律咨询、技术交易服务、投融资服务和科技咨询等七大类服务。成都市建立了重大外资引进项目“直通车”制度,为重大外资项目提供“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方案、一个专人、一日办结”的“直通车”服务。外资企业工商业务办理服务更加精细化,外资办事指南、申请表格文书、窗口标识、咨询受理实现中英文“双语文字”和“双语服务”;定期举办外资企业联络员培训会、征求外资企业及行风监督员意见座谈会等。
    四、创新创业需要以“物质+精神”双激励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创业是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但是创新受到人们现有认知、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影响,阻碍对创新的接受,使得创新创业会面临比传统创业更高的风险。因此,要推动创新创业持续发展,必须建立激励机制,包括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实践证明,一座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很多因素息息相关,例如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多元化的创新载体、充沛的人才供给、专注创新的企业以及科学、优厚的政策等等。好的政策环境,是企业在选择创新创业地点的“风向标”,能为企业“雪中送炭”、锦上添花”。成都在物质与奖励方面,一是政策激励。出台了关于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发展的支持政策。成都根据创新创业载体内企业不同成长阶段和需求,将载体细分为创业苗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科技专业楼宇和科技产业化基地五种类型,使政策支持更有针对性。出台了涉及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资助、战略性新兴产品和重点新产品研发补贴、科技金融服务、技术标准研制、创新创业载体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产业集群创新、技术交易补贴以及国际科技合作等十大方面配套政策,初步形成了创新型驱动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二是经费激励。设立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专项经费,根据区域重点优势产业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需求,一旦立项,将获得30万元以内的专项支持;设立创新创业载体专项资助经费,凡达到资助条件的创新创业载体可获得一次性30万元到500万元不等的资金支持,其中新建的科技产业化基地最高能获得500万元的经费资助;设立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补贴,对计划申请挂牌上市的企业给予50万元经费补贴,让企业“轻负担”上市;加大对技术标准研制的支持力度,将国际标准资助总额由50万元提高到60万元,国家标准资助总额由10万元提高到40万元,行业标准资助总额由5万元提升到20万元,鼓励更多单位创制技术标准和参与技术标准的研制,促进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资助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外资独立研发机构一次性资助200万元,非独立外资研发机构、经评审立项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和新获批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则一次性奖励20万元。三是人才激励。对高层次人才给予100万元的研发经费资助,同时,打破现行体制机制对高校老师的束缚,鼓励高校教师创业或到企业兼职,在一定程度上将高校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并鼓励企业在职人员攻读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在职研究生。四是领导鼓励。在2015年的“创业天府·菁蓉汇”活动中,成都市市长、企业家、投资者与创新创业人员多次面对面交流,鼓励青年人勇于创新创业。五是建立政府购买科技公共服务机制,优先资助本土创新成果。通过政府购买科技公共服务的方式,培育科技中介机构和人才,行政引导培育新兴市场和产品,直接对企业创新应用进行支持。六是成立众创空间联盟。已建立成都创客坊、蓉创茶馆、E创空间等10家众创空间,并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据统计,成都现有国家、省、市级挂牌创新创业载体121家,初步形成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梯级创业孵化体系。
    引用文献:
    ①② 陈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全面支撑[N].中国教育报,2015.07.18.
    ③叶燕.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成都路线图[N].成都商报,2015.11.09.
    (课题执笔:赵汝周)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未经本站证实,仅供读者参考,请自行核实有关内容。】
 文章转载于求是网 原文链接:http://www.qstheory.cn/laigao/2016-01/11/c_1117727963.htm
 
 
[ 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展开
  • 028-962555
  • 服务邮箱

  • ybggpt@163.com
  •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