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新型智库通过评审产生,22个智库凭什么入选?
首批新型智库从156份申报中脱颖而出
2016年9月,新型智库申报工作开始启动。中央在川高校和科研院所、省委党校、省社科院、省属高校等56个单位,共提交了156份智库申报材料。10月和11月,分别组织专家进行了初选和评审,按照《四川新型智库设立评审规则》,遴选出了35个智库入围名单。经领导小组会议审定后,形成最终名单。
首批新型智库特点鲜明。从领域分布看,22个智库涉及9个类别,分别是战略谋划类、区域发展类、创新驱动类、农业农村类、改革开放类、社会建设类、文化建设类、政治建设类、生态文明建设类。这刚好对应了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命题,例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又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契合。
从结构和分布来说,22个智库中,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央在川重点研究院入选10个;省委党校、省社科院等省直重点培训和研究单位入选8个;研究实力较强的省属院校入选4个。
从研究方向看,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领域,涉及宏观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研究等专业方向。同时结合四川特点和近年发展实际,将民族宗教事务研究、军民融合发展研究、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与灾后重建研究等纳入。
人才配备可谓阵容强大,集聚了我省相关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每个智库有1位负责人,2-3名首席专家。其中,不少智库负责人是复合型人才,既是知名专家又是高校院所负责同志;不少首席专家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是相关学术研究领域的领军人才,长期活跃在国家和我省的决策咨询领域;有的智库由两院院士领衔,有的智库还整合了国家和有关省市高校及研究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
值得注意的是,新型智库是动态调整的。我省明确提出,新型智库评估考核、动态调整,并建立后备智库制度。也就是说,每两年要对新型智库进行一次评估考核,考核主要内容以完成委托任务和成果转化应用情况等为主。对委托任务完成不好、研究成果质量不高、成果转化运用率低的智库,予以调整取消。
集聚“最强大脑”当好治蜀兴川的“智囊团”
从公开信息可见,省新型智库建设领导小组由省委专职副书记任组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委常委、秘书长,分管联系社科工作的副省长,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任副组长。
“领导小组”是存在于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组织模式,是党政系统中常规治理方式之外的补充,并在特定时期拥有跨部门的协调权力。换句话说,对于一些关乎全局的重大事项,比如说脱贫攻坚、全面创新改革、依法治省等,一些职能机构在开展工作中往往站位不够高,造成视野和思维局限,或是靠自身协调能力和掌握资源,难以“啃”掉改革中的难点,因此有必要设立领导小组,并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功能。
一句话,凡是需要设立领导小组来做的事情,都是大事、难事,都是“硬骨头”,都是改革发展中需要顶层设计、高位统筹的难点热点事项。
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此次新成立的四川新型智库建设专家委员会,是在四川新型智库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的专门学术咨询机构,包括1名主任、4名副主任、8名委员。其中,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涂文涛担任主任,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丁任重、成都山地所副所长崔鹏院士、四川大学副校长晏世经、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唐永进担任副主任。
治蜀兴川需要科学决策,科学决策需要智力支撑。新型智库集聚了大批高素质研究人才,聚集了四川在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研究方面的“最强大脑”,如何当好治蜀兴川的“智囊团”、社会舆论的“引领者”、人才培养的“孵化器”,都需要这些新型智库用研究成果作答。
智库即智囊机构、智囊团,是指由专家组成、多学科的、为决策者在处理社会、经济、科技等各方面问题出谋划策,提供理论、策略、方法、思想等咨询服务的机构。
新型智库体现在“新”字上。简单说,就是要有国际视野,还能准确把握新时代新方位,创新思维、创新方式、创新方法,为治蜀兴川科学决策提供强大智力支撑。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我省此前专门成立新型智库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四川新型智库建设专家委员会。我省明确,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作为省委、省政府的“智囊团”和“思想库”,在新型智库体系中发挥骨干和领军作用,为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新型高端智库探索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