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降幅现收窄
统计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16万亿元,下降4.5%。10月的这一数字为9%。前11个月的进出口总值为22.08万亿元,同比下降7.8%,前10月下降8.1%。
“全年外贸任务难以完成,全年外贸负增长已成定局。”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对上证报记者坦言。
进出口数据虽然持续双降,但是也不乏局部亮点,比如进口降幅呈现收窄态势。
据统计,11月的进口降幅为5.6%,而10月的这一数据是16%。同时,前11月的进口也从下降15.2%收窄至14.4%。
“虽然数据都不好看,但是进口有所好转。”白明认为,这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正在优化。
亮点还有,电器及电子产品的出口在前11个月实现了5.2%的增长。
“经济新常态不仅仅是从高速向中高速转变,还有优化结构,和从要素驱动、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创新驱动的苗头有所显现。比如出口增长相对较好的电子信息产业,恰恰是我们跟国外合作、对接较多的产业,体现出国家的转型升级。”
白明说:“中国信息化建设在加快,同时中国整体的信息化水平并不太高,在这种情况下,信息产业的成长空间很大。另一个局部看点是中国的高铁、核电、新能源汽车,也将是未来的新增长点。”
政策仍有加码空间
在外贸局势严峻的大环境下,稳外贸政策今年以来频频出台:4月17日《关于改进口岸工作支持外贸发展的若干意见》;5月12日,《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6月20日,《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7月24日,《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9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方案的通知》;11月25日《海关总署进一步促进外贸稳定增长若干措施》。
此外,有报道称,相关部门目前正在加紧研究关于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和推广外贸新型商业模式的方案将在年内落地。
“肯定会采取进一步的措施。”白明说,外贸的长期下滑既有国际环境的问题,也有我们自身的问题:传统的竞争优势在消失,新的竞争优势的形成还没有做到同步。所以接下来,包括政策的不断加压以及体制的不断创新,还需要有所动作。
在已出台的众多政策中,有提高效率类的,如通关一体化,单一窗口等;有改革类的,如自贸区先行先试的先入关再报关,负面清单加准入前国民待遇等;有鼓励类,如出口退税等。但是,在白明看来,特别是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面,还有进一步加码的空间。
“比如地方政府的经济外交做得还不够,有一些发达地方的政府在访问中虽然也带着企业,但是针对性却不够。此外,在公共信息服务上,由于政府掌握的信息比企业多很多,也需要政府做更多的工作。”
“而在真金白银的政策层面,则有退税,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覆盖面,贴息等待加码。”白明说。
政策红利或在明年释放
外贸压力确实很大,但是外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不能轻易放弃。
“未来中国经济要上一个新台阶,必然离不开世界各种优质要素的相互匹配,也必然离不开国际市场。作为产能的承接地,如果没有国际市场上的优化配置,很多机会也会随之失去。”白明说。
白明强调,供给和需求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而外贸是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跨国衔接,自贸区和“一带一路”也都是为了和他国对准合作机会,只有对准了比较优势,红利才会出来。
针对市场分析称明年外贸可望实现增长,白明指出,存在这样的概率。除了基数低了之外,一系列的政策红利在明年也将进一步释放。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基本面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国际市场和我们向竞争新优势的转换目前都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所以不能过于乐观。根本性的变化未来还要看中国的优势产能,高端制造业是否形成集群化和规模化。”白明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