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至23日,2016第四届成都国际电子生产设备及技术展览会在成都举办。智能制造已成为四川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之一。 本报记者 衡昌辉 摄
智能制造 军民融合 技术攻关重点
7月8日上午,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的党组会议上,学习传达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相关内容成为主题。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陈新有提出,要按照全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总体部署,紧紧围绕率先实现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目标,列出任务清单、挂图作战,抓好落实。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是四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更是四川工业从大到强、转型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重大的历史机遇下,四川工业加速培育新动能的突破口何在?
□本报记者 董世梅 王域西
突破口一:智能制造
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智能制造是突破口。
成都东郊一汽大众成都工厂的焊装车间,自动化率达54%,700台机器人完成了大部分焊接工作。
在这里,制造一辆汽车的起点并不在工厂,而是始于消费者从经销商订车的一瞬间。接到订单,信息化管理系统通知工厂各个环节准备排产。同时,工厂5公里范围内的一个发动机厂、两个物流中心,以及两个零部件园区的30多家配套厂也接收到这一生产需求,开始调配零配件。在这里,每60秒就有一辆速腾或捷达下线。
在业内,智能制造对于提升工业生产效率的作用,对于产量、品质等方面的提升都已经成为共识。
我省工业结构依然存在部分产业低端化、产品初级化等问题,如原材料资源型传统产业占比超过40%、低端制造业占比近30%。工业整体竞争力较弱制约了全省工业运行质量效益的提升。如何破解?今天,我省召开全省先进制造强省建设推进工作会,全面部署加快推动四川制造业转型升级,奋力建设先进制造强省相关工作。
去年,我省印发《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其中专门提出“智能制造”工程,作为着力推进的七大工程之一。
具体来说,我省将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并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
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
突破口二:军民融合
“军转民”“民参军”双向互动通道的打通,必将加速提升全省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
6月初,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了老工业城市自贡。
自贡中天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聚酰亚胺泡沫通过了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装机评审”,这意味着这个打破国外进口的新材料将会应用到我国军用大飞机生产上。以往,有着高耐温、高阻燃等特点的聚酰亚胺泡沫一直依赖进口,价格昂贵,而国产后其市场将被重新划分。
军民融合成了自贡工业转型路上的一个方向。 作为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科研生产基地,绵阳的军民融合特色更加突出。去年,该市军民融合企业达到446家、产值达到1720亿元,占该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70%。
军民融合如何能成为培育工业发展新动能的重要突破口?“军民融合发展是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鲜明特色,‘军转民’‘民参军’双向互动通道的打通,必将加速提升全省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陈新有如是说。
四川省宜宾惠美线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廖周荣就有着“参军”的打算。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粘胶绣花线生产基地,有64项自主专利,特别是其研发的蚕蛹蛋白纤维性能极佳,被应用到高档服装面料中,是公司的明星产品。
“所谓蚕蛹蛋白纤维,是从缫丝厂蚕茧下脚料即蚕蛹中提取的蚕蛹蛋白,与纤维素黄酸酯粘胶液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综合利用高分子技术、化纤纺丝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处理成型,最终蛋白质富集在纤维表面。”廖周荣表示,这种独特的结构使纤维形成良好的毛细管效应,吸湿性接近13%,不仅会“呼吸”,更滑爽如真丝,柔软如羊绒。“不过,要真正能够进入军用服装领域,我们还要进行再研发、再改进,进一步提升材料的其他特性。”对于要“参军”的“跳起摸高”,廖周荣兴趣很浓,“毕竟技术提升了,受益的是企业自身。”
成都中核高通同位素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建春则直接感受到了“军转民”之后的收益。原来,“军转民”后,公司利用技术优势推进产业,年营收从2000万元增至3.5亿元。“企业个体技术的提升,最终将汇集成产业提升的巨大动力,推动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有助于全省产业竞争实力的整体提升。”业内人士如是分析。
突破口三:技术攻关
梳理石墨烯、重型燃气燃机、轨道交通、核技术、北斗导航、新能源动力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
7月7日,抱着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证书走出成都金牛宾馆大礼堂,东方锅炉技术中心产品开发一部副部长苏虎一脸笑容。给他带来荣誉的是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让烧煤比烧天然气还清洁,科技创新将不可能变为可能。”苏虎介绍,在能源装备领域,国际上的技术垄断比较严重,不创新就没有路走。
技术创新能带来的显然不只有荣誉,更有实实在在的效益。
这两天,重装之都德阳传来了好消息——德阳东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德阳分公司签订了铝-空气金属燃料UPS铁塔基站项目合作协议,首批采购1000台,签约金额6000万元,即将投用。这也标志着由该公司自主研发的铝-空气金属燃料UPS电池实现产业化。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产品发电通过消耗铝合金负极、电解液中的水和空气中的氧气对外输出电能,具有超大功率、高效、清洁、安全和可持续的优势,在全球都属于领先水平。
技术上的闯关夺隘将成为推动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手段。7月8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已经给相关处室分工,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紧扣我省产业发展需要,系统梳理石墨烯、重型燃气燃机、轨道交通、核技术、北斗导航、新能源动力电池等领域需要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列出时间表路线图。
记者了解到,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纵深推进,目前,我省已经依托相关龙头企业,启动了轨道交通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和四川核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开展行业内部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产业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是四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更是四川工业从大到强、转型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重大的历史机遇下,四川工业加速培育新动能的突破口何在?
□本报记者 董世梅 王域西
突破口一:智能制造
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智能制造是突破口。
成都东郊一汽大众成都工厂的焊装车间,自动化率达54%,700台机器人完成了大部分焊接工作。
在这里,制造一辆汽车的起点并不在工厂,而是始于消费者从经销商订车的一瞬间。接到订单,信息化管理系统通知工厂各个环节准备排产。同时,工厂5公里范围内的一个发动机厂、两个物流中心,以及两个零部件园区的30多家配套厂也接收到这一生产需求,开始调配零配件。在这里,每60秒就有一辆速腾或捷达下线。
在业内,智能制造对于提升工业生产效率的作用,对于产量、品质等方面的提升都已经成为共识。
我省工业结构依然存在部分产业低端化、产品初级化等问题,如原材料资源型传统产业占比超过40%、低端制造业占比近30%。工业整体竞争力较弱制约了全省工业运行质量效益的提升。如何破解?今天,我省召开全省先进制造强省建设推进工作会,全面部署加快推动四川制造业转型升级,奋力建设先进制造强省相关工作。
去年,我省印发《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其中专门提出“智能制造”工程,作为着力推进的七大工程之一。
具体来说,我省将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并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
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
突破口二:军民融合
“军转民”“民参军”双向互动通道的打通,必将加速提升全省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
6月初,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了老工业城市自贡。
自贡中天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聚酰亚胺泡沫通过了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装机评审”,这意味着这个打破国外进口的新材料将会应用到我国军用大飞机生产上。以往,有着高耐温、高阻燃等特点的聚酰亚胺泡沫一直依赖进口,价格昂贵,而国产后其市场将被重新划分。
军民融合成了自贡工业转型路上的一个方向。 作为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科研生产基地,绵阳的军民融合特色更加突出。去年,该市军民融合企业达到446家、产值达到1720亿元,占该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70%。
军民融合如何能成为培育工业发展新动能的重要突破口?“军民融合发展是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鲜明特色,‘军转民’‘民参军’双向互动通道的打通,必将加速提升全省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陈新有如是说。
四川省宜宾惠美线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廖周荣就有着“参军”的打算。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粘胶绣花线生产基地,有64项自主专利,特别是其研发的蚕蛹蛋白纤维性能极佳,被应用到高档服装面料中,是公司的明星产品。
“所谓蚕蛹蛋白纤维,是从缫丝厂蚕茧下脚料即蚕蛹中提取的蚕蛹蛋白,与纤维素黄酸酯粘胶液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综合利用高分子技术、化纤纺丝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处理成型,最终蛋白质富集在纤维表面。”廖周荣表示,这种独特的结构使纤维形成良好的毛细管效应,吸湿性接近13%,不仅会“呼吸”,更滑爽如真丝,柔软如羊绒。“不过,要真正能够进入军用服装领域,我们还要进行再研发、再改进,进一步提升材料的其他特性。”对于要“参军”的“跳起摸高”,廖周荣兴趣很浓,“毕竟技术提升了,受益的是企业自身。”
成都中核高通同位素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建春则直接感受到了“军转民”之后的收益。原来,“军转民”后,公司利用技术优势推进产业,年营收从2000万元增至3.5亿元。“企业个体技术的提升,最终将汇集成产业提升的巨大动力,推动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有助于全省产业竞争实力的整体提升。”业内人士如是分析。
突破口三:技术攻关
梳理石墨烯、重型燃气燃机、轨道交通、核技术、北斗导航、新能源动力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
7月7日,抱着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证书走出成都金牛宾馆大礼堂,东方锅炉技术中心产品开发一部副部长苏虎一脸笑容。给他带来荣誉的是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让烧煤比烧天然气还清洁,科技创新将不可能变为可能。”苏虎介绍,在能源装备领域,国际上的技术垄断比较严重,不创新就没有路走。
技术创新能带来的显然不只有荣誉,更有实实在在的效益。
这两天,重装之都德阳传来了好消息——德阳东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德阳分公司签订了铝-空气金属燃料UPS铁塔基站项目合作协议,首批采购1000台,签约金额6000万元,即将投用。这也标志着由该公司自主研发的铝-空气金属燃料UPS电池实现产业化。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产品发电通过消耗铝合金负极、电解液中的水和空气中的氧气对外输出电能,具有超大功率、高效、清洁、安全和可持续的优势,在全球都属于领先水平。
技术上的闯关夺隘将成为推动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手段。7月8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已经给相关处室分工,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紧扣我省产业发展需要,系统梳理石墨烯、重型燃气燃机、轨道交通、核技术、北斗导航、新能源动力电池等领域需要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列出时间表路线图。
记者了解到,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纵深推进,目前,我省已经依托相关龙头企业,启动了轨道交通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和四川核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开展行业内部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产业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